各单位:
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通知》要求,经个人申报、单位审核和校内外专家评审,评选出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60项(其中,立项资助38项,立项不资助22项)。
现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从2022年7月25日至7月29日,在此期间若对公示结果有异议,请向教务处实名书面提出,过期不予受理。教务处联系人:仲媛,联系电话:0511-84401081。
附件:2022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评选结果
教务处
2022年7月25日
附件
2022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评选结果
序号 | 申报单位 | 课题名称 | 第一主持人 姓 名 | 课题类别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混合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樊玉杰 | 重 点 |
2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融合专业认证及STEM教育理念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方媛媛 | 重 点 |
3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视觉”课程思政设计研究 | 徐 丹 | 重 点 |
4 | 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 | 思政助力拓展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 | 闻 燕 | 重 点 |
5 | 团 委 | 工科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以欧宝平台网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徐 剑 | 重 点 |
6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一流专业与“课程思政”同向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专业为例 | 任 鹏 | 一 般 (资 助) |
7 |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以《海洋工程环境载荷与水动力性能》为例 | 马小剑 | 一 般 (不资助) | |
8 | 机械工程学院 | 国家一流课程校本化应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 管小燕 | 一 般 (资 助) |
9 |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体系建设 | 康 超 | 一 般 (资 助) | |
10 | 船海特色高校背景下“工程辅助数字技术”教学设计与思政融合策略研究 | 李凤芹 | 一 般 (资 助) | |
11 | 产教融合视域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 | 李 冲 | 一 般 (资 助) | |
12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工程图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庄 宏 | 一 般 (不资助) | |
13 | 面向“课程思政”和“新工科”需求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 李国超 | 一 般 (不资助) | |
14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面向双碳战略适应绿色船舶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 魏 涛 | 一 般 (资 助) |
15 |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轮机自动化》OBE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研究 | 李 彪 | 一 般 (资 助) | |
16 | 基于CDIO理念的轮机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刘 扬 | 一 般 (不资助) | |
17 | 自动化学院 | 基于赛教一体的电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朱安宏 | 一 般 (资 助) |
18 | “电力电子技术”全英文授课及教学实践模式探索 | 陈 迅 | 一 般 (资 助) | |
19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 陈 伟 | 一 般 (不资助) | |
2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 叶思珍 | 一 般 (资 助) |
21 | 一流专业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 邵 勇 | 一 般 (资 助) | |
22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材料近代分析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 | 鞠洪博 | 一 般 (资 助) | |
23 | 一流专业建设理念指导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课程“问题式”教学改革研究 | 施敏杰 | 一 般 (不资助) | |
24 | 基于OBE理念的《聚合物测试与表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杨 洁 | 一 般 (不资助) | |
25 | 经济管理学院 | “专创融合”视角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贾 昱 | 一 般 (资 助) |
2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建设研究 | 刘晓彦 | 一 般 (资 助) | |
27 | 新文科下的工科院校“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 李文昌 | 一 般 (资 助) | |
28 |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工科院校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欧宝平台网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张一飞 | 一 般 (不资助) | |
29 | 计算机学院 | 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潘 磊 | 一 般 (资 助) |
30 | 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 王东升 | 一 般 (资 助) | |
31 |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模式研究 | 窦慧莉 | 一 般 (资 助) | |
32 | 梯度化学术讲座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王 琦 | 一 般 (不资助) | |
33 | “四新”建设下新工科背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 叶 华 | 一 般 (不资助) | |
34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乡村振兴视野下建筑学五年制培养方案中镇江地域特色乡村设计课程群构建研究 | 任鹏远 | 一 般 (资 助) |
35 | 工程认证背景下工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 徐军平 | 一 般 (不资助) | |
36 | 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 | “五育”背景下专业课程《植物学》融合美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王 娜 | 一 般 (资 助) |
37 | 新工科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1+N”模式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研究 | 曹喜涛 | 一 般 (资 助) | |
38 | 新农科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李 萍 | 一 般 (不资助) | |
39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基础微专业、辅修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教学实践 | 唐 盛 | 一 般 (资 助) |
40 | 基于OBE理念的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改路径研究 | 杨统一 | 一 般 (资 助) | |
41 | 粮食学院 | 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特色素材库与案例库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 刘冠卉 | 一 般 (资 助) |
42 | 疫情防控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和运用探析 | 余永建 | 一 般 (不资助) | |
43 | 海洋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嵌入式系统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 冯友兵 | 一 般 (资 助) |
44 | 融合OBE理念和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 张正言 | 一 般 (不资助) | |
45 | 理学院 | 数学分析混合式金课的探索与实践 | 卞秋香 | 一 般 (资 助) |
46 | 面向行业特色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推进研究 | 王 颖 | 一 般 (不资助) | |
47 | 外国语学院 | 江苏地域文化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创新研究 | 纪 燕 | 一 般 (资 助) |
48 | 提升船海类专业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王 栋 | 一 般 (不资助) | |
49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基于“金课”建设的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 李晓乐 | 一 般 (资 助) |
50 | 人文社科学院 | 人文类学生数据分析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机制研究 | 黄雪丽 | 一 般 (资 助) |
51 | 体育学院 |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测量评价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 吴华博 | 一 般 (资 助) |
52 | “双一流”背景下欧宝平台网站(股份)有限公司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研究 | 王 娟 | 一 般 (不资助) | |
53 | 深蓝学院 | 工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欧宝平台网站(股份)有限公司深蓝学子培养为例 | 姚 徐 | 一 般 (资 助) |
54 | 张家港校区 | 共同体理念下“双螺旋、三融合、四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田会峰 | 一 般 (资 助) |
55 | 基于协同共生理论的钢铁冶金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邱家用 | 一 般 (资 助) | |
56 | 四新专业建设背景下计算机公共课思政促教与主动介入教与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 周 塔 | 一 般 (不资助) | |
57 | 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对分课堂创新改革研究 | 孙 娜 | 一 般 (不资助) | |
58 |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引导式材料成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张 静 | 一 般 (不资助) | |
59 | 苏州理工学院 | 融合劳动素养的机电专业电控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 江亚峰 | 一 般 (资 助) |
60 | 党委宣传部 | 审视与构建:“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 壮丹丽 | 一 般 (资 助) |
61 | 纪委办公室 | “思政育人+廉洁从教”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 杨华春 | 一 般 (资 助) |
62 | 工 会 | 立德树人目标视阈下审美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 陶 谊 | 一 般 (资 助) |
63 | 图书馆 |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 | 罗国锋 | 一 般 (资 助) |
64 | 教务处 |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研究 | 郭 甜 | 一 般 (不资助) |
65 | 现代职教体系合作办学项目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 王卉平 | 一 般 (不资助) |